ICS 65.020 B 16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1499—2017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2017 - 12 - 06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3 - 06 实施 发 布 DB41/T 1499—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彦、石洁、高萍、何部、杨型明、张华敏、马艳彬。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刘一、孙明明、王华、徐英、王新媛、赵利民、毛奇。 I DB41/T 1499—2017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监测预报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ǒschler)]是一种以幼虫为害夏玉米幼苗的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各 虫态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出苗至2叶期,幼虫取食叶片形成孔洞,咬断嫩茎;3~5叶期,幼虫钻蛀玉 米茎基部引起心叶萎蔫枯死,随后整株死亡,导致严重缺苗断垄;6~8叶期,幼虫咬断玉米次生根,造 成植株倒伏;苗龄较大时,幼虫仅取食少量叶片、茎基部和次生根组织,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4 监测预报 4.1 成虫诱集 4.1.1 灯光诱集 选用自动虫情测报灯(或普通黑光灯),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 m,每年更换一次新的 灯管。灯具设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无强光源干扰。4月1日开 灯,9月30日结束。每日分雌、雄统计诱集到的成虫数量,并记录当晚的气象要素,结果记入二点委夜 蛾灯光诱集结果记载表(参见表B.1)。 4.1.2 性信息素诱集 选用二点委夜蛾性诱芯和配套的钟罩倒置漏斗式诱捕器。在小麦-玉米连作田内或田边,按照至少 50 m间距设置3个诱捕器,呈三角形或水平线排列。在小麦收获前诱捕器底部应高出作物冠层顶部20 cm, 在小麦收获后至玉米幼苗期诱捕器设置离地面1 m。5月15日至7月15日诱测,每30 d更换一次诱芯。每 日调查记录每个诱捕器内的成虫数量,结果记入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诱集结果记载表(参见表B.2)。 4.2 预报方法 1 DB41/T 1499—2017 4.2.1 发生期预报 4.2.1.1 期距法 根据成虫诱集结果,在一代成虫进入始盛期后,按当地卵、1~2 龄幼虫历期(参见表 C.1),即可 做出 2 龄和 3 龄防治适期预报。 4.2.1.2 有效积温法 按以下公式计算发育历期: N K /(T C ) 式中: N ——发育历期(d) K ——总积温(日·度) T ——发育期间平均温度(℃) C ——发育起点温度(℃) 利用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数据(参见表 C.2),结合当地气象预报的温度, 计算出自调查之日起到某虫态出现的发育历期(d),从而预测各虫态发生期。 4.2.2 发生程度预报 每年 6 月上中旬,根据一代成虫诱蛾量,结合当地玉米田地表麦秸麦糠覆盖程度、玉米播种行麦 秸清理情况、玉米苗生育期,以及 6 月份气温和降水量,做出发生程度中期预报。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见附录 D。 4.3 为害情况普查 幼虫2~3龄期时,进行一次普查。普查田块选前茬为小麦、田间有麦秸和麦糠覆盖且生育期在9叶 期以下的夏玉米田,每乡镇调查田块数不少于20块,调查田块总面积应占玉米总面积的5%以上。重点调 查虫口密度和为害情况,每块田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10株,扒开玉米植株周围15 cm范围内的麦秸和麦 糠,调查记载各龄期幼虫数量、被害玉米株数和死苗数,结果记入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普查结 果记录表(参见表B.3)。 5 防治措施 5.1 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导、成虫期防治为重点、幼虫 为害期防治为补充的防治策略。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 8321的要求。 5.2 玉米播种前处理麦茬麦秸 5.2.1 清除田间麦秸 采用打捆机或人工方式,将田间麦秸清除并运出田外,破坏成虫栖息和产卵适宜环境。 5.2.2 麦茬麦秸粉碎镇压 2 DB41/T 1499—2017 采用灭茬机,将麦茬和麦秸一起粉碎还田并压实。 5.2.3 耕翻灭茬 采用耕翻机、旋耕机等机械,将麦茬麦秸翻入耕作层。 5.2.4 清除播种行麦秸 采用清垄播种一体机,将播种行麦秸清除到一边,随即播种玉米。 5.3 成虫防治 5.3.1 灯光诱杀 2 2 根据灯光诱测成虫监测动态,在一代成虫发生期开展大面积灯光诱杀。每 2 hm ~3 hm 农田架设一 盏 20 W 杀虫灯诱杀二点委夜蛾成虫。 5.3.2 性信息素诱杀 根据性信息素诱测成虫监测动态,在一代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大面积设置二点委夜蛾性诱芯和诱 捕器,每 667 ㎡ 3~5 个,间隔 12 m~15 m。 5.3.3 药剂防治成虫 玉米播种时田间喷洒具有触杀、熏蒸作用的有机磷类农药防治成虫,例如30%毒·辛微囊悬浮剂1000 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全田均匀喷雾。选用6.5%高氯·甲维盐 微乳剂1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00倍液,或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 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等,能杀灭成虫并兼治卵和低龄幼虫。 5.4 幼虫防治 5.4.1 种子包衣 选用氟虫腈、噻虫嗪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5.4.2 防治指标 幼苗期百株低龄幼虫达7头或者玉米苗被害株率达3%时,应实施药剂喷雾、毒饵或毒土防治。 5.4.3 药剂喷雾 选用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每667 ㎡用药液40 kg~50 kg,全田均匀喷雾。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时,用 药前后7 d内不能施用除草剂。 5.4.4 毒饵 选用30%毒·辛微囊悬浮剂250 mL,或48%毒死蜱乳油200 mL,或90%敌百虫晶体250 g,或48%毒死 蜱乳油100 mL加80%敌敌畏乳油200 mL,加适量水后均匀拌入5 ㎏炒香的麦麸中制成毒饵,再加碎青菜 (草)叶1.5 ㎏效果更佳。麦麸湿润至可攥握成团但不滴水即可。于傍晚撒于玉米植株周围3 ㎝~5 ㎝ 处,每株用毒饵2 g~4 g。玉米苗附近有较多麦秸覆盖时,应增加用药量。 3 DB41/T 1499—2017 5.4.5 毒土 每667 ㎡用80%敌敌畏乳油300 mL~500 mL,或30%毒·辛微囊悬浮剂500 mL,或48%毒死蜱乳油500 mL,适量加水,均匀拌入25 ㎏细土(沙)中;也可用5%毒死蜱颗粒剂1 ㎏,或3%辛硫磷颗粒剂2.5 ㎏, 拌细土25 ㎏。于清晨顺垄撒在玉米苗周围。毒饵和毒土不应撒在玉米植株上,施用后间隔2 d再使用茎 叶处理除草剂,避免发生药害。 5.5 受害补救 因玉米气生根受害造成倒伏的大苗,在采取其它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的同时,应及时培土扶苗,促其 恢复生长。严重受害田块,应采取查苗补种、全田毁种、改种其他作物等措施。 4 DB41/T 1499—2017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 A.1 卵 馒头状或圆球形,直径 0.5 mm~0.6 mm,带有光泽,卵壳表面有贯穿两极的隆起,隆起间具梯形 纹饰。初产时白色或淡绿色,后逐渐变淡棕色。单粒散产于田间麦秸或麦秸下地表。 A.2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14 mm~20 mm,体色为土黄色或灰褐色,体表光滑。腹部 10 节,背部两侧各具 1 条 深褐色边缘灰白色的亚背线,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白色。每节背部前缘可见 V 形纹, 每节背部对称分布 4 个黑色边缘色浅的毛瘤,前 2 个间距窄,后 2 个间距宽。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排列。 幼虫一般 5 龄,少数 6 龄。1 龄幼虫头壳宽度 0.27 mm~0.29 mm,第 1、2 对腹足显微突;2 龄幼虫头 壳宽度 0.34 mm~0.39 mm,第 1 对腹足略突起,第 2 对突起,第 3 对和第 4 对腹足突起明显;3 龄幼虫 头壳宽度 0.51 mm~0.62 mm,第 1、2 对腹足已长成;4 龄幼虫头壳宽度 0.70 mm~0.82 mm;5 龄幼虫 头壳宽度 1.02 mm~1.18 mm;6 龄幼虫头壳宽度 1.40 mm~1.62 mm。 A.3 蛹 纺锤形,长 1 cm 左右;初期淡黄色,后逐渐呈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雌蛹生殖孔稍凹,离腹 部末端距离较远,在第 8 腹节中央形成一纵裂缝。雄蛹生殖孔周围凸起明显,在第 9 腹节中央形成一纵 裂,离腹部末端距离较近。老熟幼虫常吐丝黏合周围的土粒或麦秸等植物残体做成茧蛹,也有少量裸蛹。 A.4 成虫 体长 8 mm~15 mm,翅展 20 mm~28 mm。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后翅银白色。前翅外缘锯齿形, 有 7 个黑褐色小点。前翅中央近前缘有肾形纹,内侧有 1 环形纹;肾形纹较小,形成一小黑点,肾形纹 外侧有一白点;环形纹较大,形成一明显黑点。雌蛾腹部末端生殖孔明显,雄蛾抱握器有时伸出。 5 DB41/T 1499—2017 B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二点委夜蛾调查结果记载表 B.1 二点委夜蛾灯光诱集结果记载表见表B.1。 表B.1 二点委夜蛾灯光诱集结果记载表 测报站点名称 年度 诱集地点 调查日期 (月/日) 雌蛾 (头) 雄蛾 (头) 记载人 合计 (头) 天气 情况 累计 (头) 备注 B.2 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诱集结果记载表见表B.2。 表B.2 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诱集结果记载表 测报站点名称 调查日期 (月/日) 年度 玉米生育期 (叶龄) 诱集地点 记载人 诱虫量(头/台) 备注 诱捕器1 诱捕器2 诱捕器3 平均 累计 B.3 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普查结果记载表见表B.3。 表B.3 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普查结果记载表 测报站点名称 调查日期 调查 (月/日) 地点 6 年度 玉米 调查
DB41-T 1499-2017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3:43:0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