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40 B 6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7645—2011 黄脊竹蝗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ing Ceracris kiangsu Tsai 2011-12-30发布 201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7645—201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广东省森林病虫害防 治与检疫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焕华、黄向东、童国建、黄咏槐、范军祥、王溪林、钱明惠、武海卫 SAG 1 GB/T27645—2011 黄脊竹蝗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脊竹蝗(又称黄脊雷葩蝗)CeracriskiangsuTsai[Rammeacriskiangsu(Tsai)]的 虫情监测方法、预测预报方法、防治指标和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黄脊竹蝗的防治,也适用于青脊竹蝗C.nigribornisWalker等危害竹子 的蝗虫的防治。 2虫情监测方法 2.1一般虫情调查 2.1.1基本要求 通过踏查,确定黄脊竹蝗的虫态、产卵地、危害程度和发生面积,供基层虫情调查人员使用:每年进 行3次,重点是卵期调查,其次是1龄跳蝙和成虫扩散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落实到林业小班。 2.1.2产卵地调查 2.1.2.1集中产卵地识别 黄脊竹蝗多产卵于竹林受害程度轻微、杂草稀疏、土质松紧适度、向阳山坡的山腰、山脚和路边。林 间可根据如下特征确定集中产卵地点和范围: 产卵地或附近有成虫活动迹象; 一最末一次产卵后,地面或附近林地可见成虫户体、头壳、翅、足等残; 一产卵地立竹的下层枝盘竹叶被害明显,呈近似圆锥形,地面可见黑色圆形盖状物,大部分土内 常有红头芜菁EpicautaruficepsIlliger幼虫活动,土表上有鸟啄卵囊留下的孔洞和扒动枯枝 落叶的痕迹。 2.1.2.2调查时间 在当年8月至次年3月间(纬度高于25°或海拔较高的竹产区可延至5月),最佳时间在当年9月~ 11月。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成虫发生区内开展产卵地调查,在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虫被迫远距离迁飞 产卵,应作大面积调查。 2.1.2.3调查方法 通过目测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产卵地范围,在产卵地显眼处做好标记,在地形图上标明产卵 表土层10cm的卵囊数及卵粒数,产卵地调查情况填入附录A表A.1(竹林林相的分级参见附录B.4), 并用调查的数据统计产卵地的卵囊及卵粒数。 2.1.3跳蜻调查 2.1.3.1未防治产卵地跳楠发生范围调查 根据下列现象,经过目测或踏查,确定跳蝙发生区: 立竹顶梢的叶片被危害、林冠上层呈枯黄色、与周围健康竹林的绿色差异明显; 一地面杂草、灌木叶片上面有大量跳蛹粪便或低龄跳腩。 2.1.3.2地面跳蛹密度调查 林间调查时,先沿对角线方向进行踏查,然后在跳螨分布地段内,采用有选择性取样方法,抽取有代 表性的样点5个~10个,调查1m²范围内的跳蛹数,将结果填人表A2。 1 GB/T27645—2011 2.1.3.3上竹跳蛹密度调查 在晴天上午对发生区的竹林进行调查,根据竹林的分布情况,按对角线方向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 线路,每隔30m左右调查1株样株,每个林业小班竹林调查样株不少于30株,样株要求包括不同眉径 的立竹。采用摇动竹杆,并用塑料薄膜承接的方法,记录每株竹子上惊落的跳螨数量,将结果填人表 密度。 2.1.3.4已防治的产卵地跳发生范围调查 在施药后至3龄跳蝙时进行调查,跳发生面积调查可根据危害状况或按一般产卵地面积的3倍 记人跳蛹调查表中。 2.1.4成虫迁飞调查 在成虫迁飞期,对发生区周围竹林进行观察,迁人的黄脊竹蝗参照2.1.3.3的方法调查,记录迁人 的黄脊竹蝗的分布面积及虫口密度,将调查结果填入表A.3。 2.1.5危害程度调查 果填人表A.3。 一轻度:竹叶被食1/3以下,远看竹林略变色,记为“十”; 一中度:竹叶被食1/3~2/3,远看竹林呈枯黄色,记为”十十”; 一重度:竹叶被食2/3以上,远看竹林呈火烧状,记为“十十十”。 2.1.6发生面积的统计标准 竹林面积按二类资源调查资料的林业小班面积统计,发生面积以轻度发生为统计起点,但在已防治 区中,卵、跳腩上竹前调查的有虫面积,不作为发生面积统计。 2.1.7资料的汇总 每次虫情调查结束后,对产卵地、低龄跳蝙的地面虫情、跳蝙上竹后虫情调查情况及时进行汇总,根 据表A.1或表A.2汇总,填入表A.4根据表A.3汇总表A.4,填人表A.5,并附上虫情分布图和文字 说明材料,于汇总后通过互联网上报各级主管部门,同时发布虫情预报。 2.2系统虫情调查 2.2.1基本要求 在一般虫情调查基础上,着重调查发生区的虫口密度、卵的发育进度和跳蝙的发育进度,供中心或 重点测报站(点)系统调查黄脊竹蝗使用,调查结果也要落实到林业小班 2.2.2标准地设置 在黄脊竹蝗常发区,选择地形,坡向、林相不同,有代表性的林分,每种类型按五点法设立3个~ 5个固定标准地,如标准地当年无虫,可在有虫林地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调查,每个标准地的面积不小 于1000m。 2.2.3卵期调查 2.2.3.1卵囊和卵粒密度调查 10cm的卵囊数及卵粒数。产卵地调查情况填人表A.1,并用调查的数据统计产卵地的卵囊密度及卵 粒数。 2.2.3.2卵发育进度调查 在卵孵化(以历年最早孵化的日期为参照)前15d,从卵密度调查的卵囊中,抽取20块~30块完整 囊,剥出卵粒观察发育情况,直至卵孵化完。将调查结果填人表A.7。 2 GB/T27645—2011 2.2.3.3卵孵化进度调查 在进行卵囊密度调查时,在每个标准地随机抽取10块卵囊,统计死卵粒数、活卵粒数和总卵粒数。 在室内将活卵用容器装好,上面覆上一层细土,罩上纱布保湿。在将进人初孵期时,每隔1d~2d检查 1次孵化情况,直至卵全部孵化为止,将检查统计结果填入表A.6。 2.2.4跳蜻期调查 2.2.4.1跳蝙期密度调查 根据室内外卵的发育进度,在1龄跳盛发期和跳蝙上竹后,分别按2.1.3.3的方法,在标准地上 调查虫口密度,将调查结果填人表A.2或表A.3。 2.2.4.2跳楠发育进度调查 在各龄跳蝙发生盛期前7d,每隔2d~3d,在标准地上,根据不同坡位和坡向选择10处以上不同地 点,用摇竹杆结合网捕方法捕捉跳腩50头~100头,分别计算各龄跳腩数量(跳腩龄期的识别参见 B.3),将调查结果填入表A.8。 2.2.5成虫期调查 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前7d,在标准地附近,每隔3d~4d,用摇竹杆结合网捕的方法,随机捕捉跳蝙 和成虫50头~100头,将结果填人表A.8。成虫迁飞调查同2.1.4,产卵地调查同2.1.2。 2.2.6资料的汇总 根据表A.6、表A.7、表A.8调查结果,按表A.9的要求汇总。根据表A.1、表A.2、表A.3、 表A.6调查结果,汇总后填人表A.10。在各虫态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结果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年底 报告全年工作总结和汇总表。 SC 3预测预报 3.1发生期预测 3.1.1卵孵化期的预测 对卵孵化期可进行定量和定性预测,但在所预测的孵化期前夕,如遇高温、降水少的天气,有可能提 前若干天孵化,反之则可能推迟若干天孵化。 3.1.1.1多因子相关回归预测 采用预测模型Y=113.03一6.41X一0.039X2,可定量预测卵孵化期。该模型以当地历年卵孵化 最早的日期为参照日期(取值0),其前3个月的月平均气温X1和月平均降水量X2为自变量,孵化日减 去参照日期Y为因变量。各地应根据当地气象站与预测点气温、降水量的差异进行校正。 3.1.1.2物候期预测 各地可根据当地物候变化的规律,在林间选择与黄脊竹蝗卵孵化的始盛期、盛期、末期比较接近的 树木的始盛期、盛期、盛末期,定性预测卵孵化期。本方法也可用于预测3龄跳、成虫羽化、产卵等关 键发育阶段的始盛期、盛期、盛末期。 3.1.1.3卵发育进度预测 各地可根据胚胎发育的进度,定性预测卵孵化期。将卵胚胎发育分为5个阶段(参见表B.2),其主 要阶段及特征是:若虫形成初期(距出土时间约27d~31d),从卵壳上可看到胚体上的复眼点;中期(距 出土时间约15d~19d),胚体复眼扩大,并出现3个单眼及3对足,前胸背板亦明显可见;末期(距出土 时间约3d~4d),胚体从前胸背板及后胸背板上可看到4块明显的褐色斑。 3.1.2虫态发生期预测 3.1.2.1历期法预测 某虫态出现(或盛期)的日期F,其一般公式: F=H,+(X,+S.) ....(1) 3
GB-T 27645-2011 黄脊竹蝗防治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2-11 17:30:2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