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33.060.60 M 3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4617.3—2012 代替GB/T14617.3—1993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 系统传播特性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land mobile service and fixed service- Part 3 :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e-of-sight radio-relay communications systems 2012-12-31发布 201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SZAC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 系统传播特性 GB/T14617.3—2012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www.gb168.cn 服务热线:010-68522006 2013年3月第一版 * 书号:155066·1-46556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GB/T14617.3—2012 目 次 前言 II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主要传播因子和参量 4 4. 1 电波传播的几个主要方程式 4. 2 接力段的主要参数 4. 3 绕射损耗的计算” 4. 4 气体吸收与雨衰减 4.5折射及其分类 4. 6 反射 4. 7 交叉极化鉴别度(XPD)的预测 5分集接收有关参数的计算 5.1空间分集天线间距的计算 5.2空间分集的改善度 5.3频率分集的改善度 10 6衰落概率和中断率的预测· 6.1模拟微波衰落概率的预测方法 11 6. 2 数字微波中断率的预测方法 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 中国雨强和水汽密度分布 12 A. 1 概述 12 A. 2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12 A.3 雨强等值线和雨气候区划分 14 A.4 典型站点雨强累积分布 18 A.5 不同积分时间的雨强转换关系 19 A.6 最坏月份雨强分布 20 A.7 雨区尺度 20 A.8 雨衰减率及其等值线图 21 A.9雨反射率因子及其等值线图 27 A. 10 水汽密度等值线图: 27 附录B(资料性附录)雨强分布和衰减率参数的确定 31 B.1雨衰减率参数k和g的确定 31 B.2雨强Ro.o1的全国分布 31 附录C(规范性附录)无线电气象数据基础 33 C.1年平均地面折射率N.等值线图和年平均海平面折射率N。等值线图 33 C.2等效地球半径系数中值的等值线图 33 I GB/T14617.3—2012 C. 3 近地面折射率梯度 33 C. 4 地面波导出现概率 33 附录D(规范性附录)交叉极化鉴别度(XPD)的预测 41 D. 1 范围 41 D. 2 由于多径衰落引起交叉极化鉴别度(XPD)的恶化 41 D.3 由于降雨引起交叉极化鉴别度(XPD)的恶化 41 附录E(资料性附录)模拟微波衰落概率的预测 43 中国的两种预测方法 E.1 43 E. 2 ITU-R的两种计算方法 43 E.3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K,Q、B、C值· 附录F(资料性附录)数字微波中断率预测方法 46 F. 1 范围 46 F.2方法1:组合衰落储备法(compositefademargin) 46 F.3方法2:线性幅度色散法(lineramplitudedispersion)(LAD) 48 F.4方法3:特征曲线法(signature) 49 参考文献 50 GB/T14617.3—2012 前言 GB/T14617《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陆地移动业务传播特性; 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 本部分为GB/T14617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4617.3一1993《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三部分:视距微波接力 通信系统传播特性》。本部分与GB/T14617.3一199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为"1范围”(见第1章,1993年版的第1章); 修改“2引用标准”为“2规范性引用文件”,并修改相应文字描述和增加本标准中需引用的标准 名称(见第2章,1993年版的第2章); 修改“3术语”为“3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1993年版的第3章); 修改图1,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2.1,1993年版的4.1.2); 修改式(7)、式(8)、式(9),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2.3,1993年版的4.2.3); 修改式(12)(见4.2.4.1,1993年版的4.2.4.1); 修改式(21)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4.2.1993年版的4.4.2); 增加式(22)(见4.4.2); 增加P%、p%定义(见4.4.2); 增加4.5.1.3中N、N。B的定义(见4.5.1.3); 修改式(38)、式(39),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5.11993年版的5.1和5.2.1); 修改式(40)(见5.2.1,1993年版的5.2.1); 修改附录A中表A.1注(见附录A,1993年版的附录B); 修改附录D的全部内容(见附录D,1993年版的附录F); 修改附录E中E.2的全部内容(见附录E,1993年版的附录D); 修改式(F.12)以及F.4的全部内容”(见附录F,1993年版的附录E); 增加用于本部分编写时参考的5个ITU-R标准作为参考文献。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樊永军、刘天伦、赵宏锋、徐红梅、马晨元。 本部分于199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首次修订。

pdf文档 GB-T 14617.3-2012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5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5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T 14617.3-2012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 第 1 页 GB-T 14617.3-2012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 第 2 页 GB-T 14617.3-2012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2-01 17:30:39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