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43.020 T 0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75782013 代替GB/T17578—1998 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of strength for the superstructure of bus 2013-09-18发布 201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17578—2013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5同一型式的判定 6标准实施的过渡期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章条编号与ECER66章条编号对照 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ECER66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基本试验方法整车侧翻试验 14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型式核准试验需要的技术文件 18 附录E(规范性附录) 等效试验方法一 车身截段侧翻试验 附录F(规范性附录) 等效试验方法二车身截段准静态负荷试验 21 附录G(规范性附录) 等效试验方法三 根据测试部件进行准静态计算 附录H(规范性附录) 等效试验方法四 计算机模拟整车侧翻试验 31 附录I(规范性附录) 车辆质心的测量 33 附录J(规范性附录) 关于上部结构的结构基本说明 36 参考文献 40 GB 17578—2013 前言 本标准中4.1和4.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578一1998《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规定》。 本标准与GB/T17578—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的属性由推荐性改为强制性; 标准名称由“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规定”改为“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标准的范围改变(1998版第1章;本版第1章); 增加和修改了术语和定义(1998版第3章;本版第3章); 增加了侧翻试验的加载质量,原来的试验质量为整车整备质量,现在修改为空载质量或者总有 效质量(1998版5.1.1;本版4.3.1); 增加了车身截段侧翻试验、车身截段准静态负荷试验、根据测试部件进行准静态计算和计算机 模拟整车侧翻试验等四种等效试验方法(见4.4及附录E~附录H); 增加了对铰接客车测试方式的规定(见4.5); 增加了侧翻试验方向的规定(见4.6); 增加了同一型式的判定原则(见第5章); 修改了整车侧翻试验,作为基本试验方法(1998版第5章,本版附录C); 增加了侧翻试验台应该有足够的刚度和充分可控的转速,以保证举起车轴的同步性(见 C. 1. 1) ; 增加了侧翻平台起始水平面与撞击面之间高度差800mm的误差(见C.1.2); 一增加了车轮挡板详细尺寸的说明[见C.1.4a)]; 修改了翻转轴中心线距离撞击平面侧壁的水平距离,由0mm~200mm改为不大于100mm [1998版5.2.2b);本版C.1.3a)]; 增加了装有约束装置的座椅上的配重说明见C.2.1e)」; 增加了试验时车辆悬架系统应锁止的规定[见C.2.2b)]; 增加了针对铰接客车的试验说明(见C.2.3); 增加了对高速摄像机位置的规定(见C.3.4); 增加了侧翻试验的文件说明(见C.4); 一增加了型式核准试验需要的技术文件(见附录D); 一增加了车辆质心的测量(见附录I); 一增加了关于上部结构的结构基本说明(见附录J)。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参照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2006年2月22日颁布的第66号法规“关于 大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认证的统一技术规定"o1版(ECER66Uniformtechnicalprescriptions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large passenger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 strength of their superstructure)及其修 订单、勘误单的技术内容编制。 本标准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ECER66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附录B中给出了 与ECER66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对ECER66做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a)“本法规”一词改为“本标准”; GB175782013 b)增加我国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 检验中心(重庆)、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丹东黄海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 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客车分公司、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安凯汽 车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鹰、赵东旭、裴志浩、段勇、聂玉明、刘建农、董晓坤、张维刚、王欣、汪祖国、 刘学琼、阮廷勇、赵伟、郭迎春、赵天红、邓玉林、李冬梅、赵理想、陈彦夫、吴建华、吴长风、张晨罡、谢庆喜、 崔海涛、覃祯员、张红权、王万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578—1998。 IV GB 17578—2013 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M,类和M类中的B级、I级、Ⅲ级客车和专用校车,Mz类和M类中的其他客车可参 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551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车型系列group of vehicle types 根据本标准满足或优于最差状态试验要求的现有的或将来推出的一组车型。 3.2 最差状态 worst case 在一个车型系列中,最不可能满足本标准有关上部结构强度要求的车型,确定最差状态的三个参数为 结构强度、基准能量和生存空间。 3. 3 双层客车 double-deck bus 至少有一部分乘客空间布置为上下两层,并且上层不设站立乘客空间的车辆。 3. 4 乘客区 passenger compartment 供乘客使用的空间,不包括如酒吧、厨房或洗手间等固定设施所占有的空间。 注:改写GB/T4780—2000,定义3.22。 3.5 乘员约束装置 occupant restraint 可将乘客、驾驶员或车组人员固定在其座位上,并在翻车事故中通过限制佩戴者的身体移动减轻其伤 害程度的装置。 3. 6 垂直纵向中心面 vertical longitudinal central plane VLCP 穿过前轴轮距中点和后轴轮距中点的垂直平面。 1 SAC GB17578—2013 3.7 生存空间residualspace 侧翻试验过程中,乘客区、驾驶区和分隔舱中为乘客、驾驶员和车组人员提供生存可能的剩余空间。 3.8 空载质量 unladen kerb mass Mk 车辆在可运行状态下未载运乘客、货物,但包括驾驶员(及随身行李)75kg的质量、燃料箱容量的90% 质量。 3. 9 约束乘员总质量total restricted occupantmass Mm 就坐于装有约束装置的座位上的乘客和车组人员的质量总和。 3.10 车辆总有效质量 totaleffectivevehiclemass M, 车辆空载质量(Mk)与约束乘员总质量(Mm)的一部分的总和(见附录C)。 3.11 基准能量 reference energy ER 准备试验的车辆的势能,通过测量或计算翻滚过程开始时的临界状态下,车辆质心相对于撞击平面的 高度来获得。 3.12 整车侧翻试验 rollover test on a complete vehicle 对一辆完整的、与准备验证车型大小一致的车辆进行的、用以测试其上部结构强度的侧向滚翻试验。 3.13 侧翻试验台tiltingbench 由侧翻平台和与之形成高度落差的混凝土撞击平面组成的装置,用于对整车或车身截段进行侧翻 试验。 3.14 侧翻平台tiltingplatform 能绕水平轴线旋转以使整车或车身截段侧翻的刚性平台。 3.15 车身bodywork 可运行状态下的车辆整体结构,包括构成乘客区、驾驶区、行李舱以及机械装置和部件空间的所有结 构部件。 3. 16 上部结构 superstructure 车身的承载部分,包括增加车身强度和能量吸收能力的、在侧翻试验中保护生存空间的那些相连接的 部件和零件。 2 GB17578—2013 3. 17 隔间bay 上部结构的一个结构单元,其在垂直于车辆垂直纵向中心面的两个平面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环。一个 隔间包括车辆每侧的一个车窗(或车门)立柱以及侧围部件、一部分车顶结构和一部分地板和地板下结构 3.18 车身截段body section 代表用于试验的上部结构的一部分的结构单位,车身截段至少包括由代表性连接件(侧围、车顶和地 板下结构等)连接的两个隔间。 3.19 车身截段原型original body section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隔间构成的车身截段。各隔间形状、位置关系与其在实车状态相同。隔间之间的 所有连接件也与其在实车上的状态相同。 3. 20 模拟车身截段 artificial body section 这些隔间之间的连接件无需与实际车身结构上的完全相同,但在结构功能上应相当。 3.21 刚性零部件rigidpart 在侧翻试验中无明显变形和吸收能量的结构性部件或零件。 3. 22 塑性区域 plasticzone PZ 车辆上部结构中一个特定的何限定区域,动态冲击力会在该区域造成: 大面积的集中塑性变形; 一原来的形状(横截面、长度或其他几何形状)严重变形; 一由于局部皱曲,造成稳定性下降; 一由于变形使动能被吸收。 SAG 3.23 塑性铰链plastichinge PH 在杆状部件(单管、窗立柱等)上形成的一个简化的塑性区域。 3.24 上边梁cantrail 侧窗上方车身的纵向结构部件,包括与车顶结构相连的弯曲过渡部分,在侧翻试验中,上边梁(对于双 层客车,指上层的上边梁)最先与地面接触。 3.25 腰梁waistrail 侧窗下方车身的纵向结构部件,在侧翻试验中,腰梁(对于双层客车,指上层的腰梁)是在车辆横截面 部分开始变形后第二个接触到地面的部分。 注:改写GB/T4780—2000.定义5.
GB 17578-2013 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4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4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1 04:04:01上传分享